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淚水的力量

世界衛生組織義大利的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醫生首先在越南發現SARS並提醒世人注意, 但是他卻也因此病而喪命, SARS雖然帶給人類嚴重的威脅, 但是也給了我們一些珍貴的啟示: S (Science), A (Art), R (Respect), S (Soul) 提醒我們說醫學的本質是「科學、藝術與尊重生命」。

西方醫學的源頭是哲學, 因此基礎醫學的博士叫做「哲學博士 (Ph.D.)」。 科學與藝術都是哲學的分支, 也都是醫學的源頭。科學重視理性, 藝術則強調感性, 但是醫學院所教的都是醫學科學, 從來不教醫學藝術, 偏偏科學是冷冰冰的, 因此很多醫學生以為醫生就是沒有感情的看病機器, 一直要到行醫多年之後才能慢慢體會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之道, 這種體會就像佛經說的:「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因為藝術是不能教的: 台灣有名的雕刻大師朱銘在楊英風老師處學雕刻數年要離開的時後, 楊英風送給他一句話:「把我教你的全部都忘掉」, 朱銘在好幾年成名之後才體悟到這句話的真實性, 因此愛因斯坦說: 「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 愛因斯坦也說:「科學地描述一切是可能的,但是這樣做並不明智;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就好比你把貝多芬的交響樂描述成聲波的變化一樣」、「我們所能體驗最美麗的事情是神秘, 它是一切藝術和科學的泉源, 如果有人沒有這種感動、不能感到驚奇或讚嘆, 那麼他就跟死了沒有兩樣」。

我們感動的時候會流淚、悲傷的時候會流淚、高興的時候也會流淚。女人比較會流淚: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連葬花都會哭, 因此賈寶玉說: 「女人是水做的, 男子是泥捏的」, 男人比較不輕易流淚, 男醫生更是不能流淚, 但是淚水除了能溼潤眼睛以外, 也能洗滌我們的心靈: 「遠離非洲」的作者丹麥女作家凱倫·白烈森說: 「鹽水能治百病: 汗水、淚水和海水」, 汗水能治療貧窮、淚水能治療悲傷、生理食鹽水則能治療疾病。

黑猩猩、大象和熊都會流眼淚, 但是據說動物界只有人類會因為情緒而掉眼淚, 因此流淚可以說是生而為人的一個重要特徵: 莎士比亞說:「我們出生時都會大哭, 因為我們到了這個充滿白癡的偉大舞台」、「學童像蝸牛一樣慢吞吞地拖著腳步,不情不願地嗚咽著上學堂」。我們只有對知道的事物會關心, 因此臉書的創辦人札克柏格說: 「在你的前院裡一隻死亡的松鼠, 對你而言可能比在非洲裡一群死亡的人更重要」: 關心 (care)其實也是「照顧病人(“patient care”)」的本質。

連耶穌都會哭: 聖經裡面有三處記錄: 「耶穌哭了」, 我們會流淚表示我們還活著、還有一顆心(這顆心會開心也會關心)、也還會感動, 「感」就是「咸心」, 也就是同情心或同理心, 當兩顆心產生共鳴的時候就會連動, 這就是感動的時刻, 也是生命的意義。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美國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有一次在接受電視專訪的時候, 主持人問他說: 「你每天都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上班?」, 史蒂芬史匹柏回答說:「就像小學第一天上學時的心情」。主持人嚇了一跳, 以為他在開玩笑 但是史蒂芬史匹柏很認真地解釋說是帶著「好奇心」上班。 

真的, 當我們逐漸長大的時候, 我們會失去了許多東西: 好奇心、夢想、外顯、快樂、平等心、感性、樂觀、疑問、不確定、純潔心、無知, 但是我們也獲得了一些(與上面相互對應的)東西: 平常心、現實、內斂、苦悶、分別心、理性、悲觀、確定、有色心、知識(智慧), 因此有人說成長是一種痛苦(「成長痛」), 但是成長又何嘗不是一種兌變, 就像小蝌蚪變成青蛙、蛹化蝴蝶或是醜小鴨變成天鵝的過程。

那麼成長究竟是痛苦或是快樂的呢? 這就是人生基本的矛盾, 也是人生的無奈, 法國小說家大仲馬在「基度山恩仇記」的結尾中說: 「人生一切的智慧包含在兩個字之中: 等待與希望」, 等待更好的將來與希望更好的結果, 雖然有時候漫長的等待很像「等待果陀」中的情景。 漫畫家幾米說: 「生命中不斷地有得到和失落, …然而, 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

我的小女兒在上小學的時候, 有一天跟她的媽媽說她小時候如何如何, 我跟她的媽媽內心裏卻都覺得很好笑: 小時候的「小時候」是多小?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Wordsworth)說:「小孩是大人的父親」, 因為當他小時候看見天邊彩虹時, 內心會為之雀躍, 而當他長大的時候, 又看見天邊彩虹時內心感覺的強烈與他的小時候是一樣的。

這時候在我內心的小孩子又出現了: 我小學念的是彰化縣員林鎮的育英國小, 在我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 有一位名叫蕭金榮的國文老師, 他長得很帥, 臉上蓄著小鬍鬚, 他在上課的時候, 每當念到好的文章或詩詞的時候, 總是會叫我們閉上眼睛, 想像其中的意境。 例如有一次念到馬致遠的「天淨沙」(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他叫我們都閉上眼睛, 結果就像變魔術一般的, 眼前竟然出現了一幅人騎瘦馬的孤單影像, 夕陽餘暉把那個可憐人的影子拖得好長好長, 更增加了戲劇式的張力。 

另外有一次在念「紅樓夢」的時候, 他叫我們閉上眼睛想像一群年輕男女在亭臺樓閣嘻笑怒罵時的場景, 結果他們的暄鬧聲竟然真的傳遍了大家的耳邊, 但是他也潑了大家一盆冷水說:「你們現在最好不要看紅樓夢, 因為你們看不懂」, 這句話一直到我長大時才能體會。又有一次在念白居易的「琵琶行」, 念到「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時候, 他叫我們閉上眼睛想像戴著面紗的阿拉伯少女, 結果大家的眼前竟然出現了一群戴著面紗的朦朧美少女, 背景迴響著輕柔的阿拉伯風異國音樂。

每當學生的成績退步時, 那位國文老師就會叫他們到前面打手心、手背或屁股, 而我也被打了好幾次, 因此那時候我們很多人的志願都是將來要當老師, 因為當老師以後可以打那位老師的小孩, 但是那位老師卻說:「將來你會感謝現在打你的老師」, 一直到我考上大學時才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性。

他長的並不高, 連我們班上的女生有一些長得比他還高(小學時候的女生身高一般比男生要高), 每當他叫那些高個的女生去打手心的時候, 我們都會在下面偷笑, 那時候我們對女生的感覺很矛盾也很複雜, 一方面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一方面卻也喜歡捉弄她們, 對於自己內心喜歡的女生更是如此。 例如我們會用粉筆畫出與隔壁同桌女生的界線, 每當任何一方越線的時候, 總是會大吵大鬧一番,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自尊心、同儕壓力或是其他莫名其妙的東西吧?

我在台中市參加初中(我們是初中的最後一屆)聯考的時候, 那位國文老師有特別趕到台中市幫我加油, 結果我的作文成績特別好 (雖然後來我只考上了台中市的衛道中學) 。 後來我考上了高雄醫學院的醫學系, 便與另外三位考上大學的小學同學一起去找這位老師, 那時他還很年輕, 還在寫毛筆字(他的字很美麗), 也在幫人家寫匾額, 他寫的字很大, 而他認為寫得最好的是草書 (雖然那時候的我覺得草書很難看, 就像很多人覺得畢卡索的畫很難看一樣), 直到最近我才了解他這句話的意義。

小時候會問父母親:「為什麼你們的名字聽起來就像大人的名字, 而我的名字卻是小朋友的名字?」, 現在輪到我的女兒來問我了。我記得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小時候走起來很長的路現在走起來卻很短、小時候看起來很大的東西現在看起來卻很小、小時候在傍晚的學校田邊陪伴我們讀書考試的蜻蜓現在卻不見了、小時候很好玩的過年現在卻不好玩了, 是我們變了還是它們變了?

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們最懷念也最感激的老師是小學老師? 德國元帥毛奇在普法戰爭勝利後說:「我們的勝利早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就已經決定了」。

知心的禮物

宋朝蘇東坡的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這句詩與朱自清說的「小燕子其實也無所愛, 只是沉浸在朦朧而飄忽的夏夜夢里罷了」有異曲同工之妙: 飛鴻可能忘記, 雪泥上的爪印也可能被新雪覆蓋, 但是時間在人生上的刻印卻永遠不會磨滅: 額頭上的皺紋、內心深處的記憶…。 雖然每一個人都是星塵的遺跡, 但是清朝龔自珍的詩「化作春泥更護花」更道盡了唐朝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的秘密。

年輕的時候我們整天想的都是未來, 年長的時候我們整天想的都是過去, 所以有人說要把握現在, 然而什麼是「現在」? 時間是真實的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想抓住時間, 但是時間卻像泥鰍一樣從來沒有人能抓得住, 當我們說「現在」的時候其實已經過去了。唐朝德山法師被賣點心的老婆婆問:「金剛經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大師您是要點那一個心?」, 愛因斯坦說: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區別只是一種幻覺,雖然是一種很難避免的幻覺」。

但是愛因斯坦也說:「每一個人都喜歡看相片, 因為相片中的我們永遠是年輕的」。其實年長的時候我們內心裡永遠是年輕的自己: 記得年輕的時候每次被叫「少年耶!」都很生氣, 但是有一天被病人說:「醫生看起來好年輕」的時候突然覺得很高興, 這種心境的轉變讓我驚覺到時間已經悄悄地從我的指間溜走了, 例如有一天有一名病人教她的三歲女兒叫我「醫生伯伯」, 那位乖巧的女兒卻說: 「媽媽! 應該叫醫生叔叔才對!」, 那句話是我那一天收到最好的禮物。

我們都曾經年輕過、盼望過, 也都有類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共同回憶, 「過去」是已經發生的珍貴故事, 「未來」是仍待編織的美麗夢想, 但是「現在」卻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知心的禮物, 因為「現在」的英文就是「Pre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