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義大利的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醫生首先在越南發現SARS並提醒世人注意, 但是他卻也因此病而喪命, SARS雖然帶給人類嚴重的威脅, 但是也給了我們一些珍貴的啟示: S (Science), A (Art), R (Respect), S (Soul) 提醒我們說醫學的本質是「科學、藝術與尊重生命」。
西方醫學的源頭是哲學, 因此基礎醫學的博士叫做「哲學博士 (Ph.D.)」。 科學與藝術都是哲學的分支, 也都是醫學的源頭。科學重視理性, 藝術則強調感性, 但是醫學院所教的都是醫學科學, 從來不教醫學藝術, 偏偏科學是冷冰冰的, 因此很多醫學生以為醫生就是沒有感情的看病機器, 一直要到行醫多年之後才能慢慢體會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之道, 這種體會就像佛經說的:「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因為藝術是不能教的: 台灣有名的雕刻大師朱銘在楊英風老師處學雕刻數年要離開的時後, 楊英風送給他一句話:「把我教你的全部都忘掉」, 朱銘在好幾年成名之後才體悟到這句話的真實性, 因此愛因斯坦說: 「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 愛因斯坦也說:「科學地描述一切是可能的,但是這樣做並不明智;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就好比你把貝多芬的交響樂描述成聲波的變化一樣」、「我們所能體驗最美麗的事情是神秘, 它是一切藝術和科學的泉源, 如果有人沒有這種感動、不能感到驚奇或讚嘆, 那麼他就跟死了沒有兩樣」。
我們感動的時候會流淚、悲傷的時候會流淚、高興的時候也會流淚。女人比較會流淚: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連葬花都會哭, 因此賈寶玉說: 「女人是水做的, 男子是泥捏的」, 男人比較不輕易流淚, 男醫生更是不能流淚, 但是淚水除了能溼潤眼睛以外, 也能洗滌我們的心靈: 「遠離非洲」的作者丹麥女作家凱倫·白烈森說: 「鹽水能治百病: 汗水、淚水和海水」, 汗水能治療貧窮、淚水能治療悲傷、生理食鹽水則能治療疾病。
黑猩猩、大象和熊都會流眼淚, 但是據說動物界只有人類會因為情緒而掉眼淚, 因此流淚可以說是生而為人的一個重要特徵: 莎士比亞說:「我們出生時都會大哭, 因為我們到了這個充滿白癡的偉大舞台」、「學童像蝸牛一樣慢吞吞地拖著腳步,不情不願地嗚咽著上學堂」。我們只有對知道的事物會關心, 因此臉書的創辦人札克柏格說: 「在你的前院裡一隻死亡的松鼠, 對你而言可能比在非洲裡一群死亡的人更重要」: 關心 (care)其實也是「照顧病人(“patient care”)」的本質。
連耶穌都會哭: 聖經裡面有三處記錄: 「耶穌哭了」, 我們會流淚表示我們還活著、還有一顆心(這顆心會開心也會關心)、也還會感動, 「感」就是「咸心」, 也就是同情心或同理心, 當兩顆心產生共鳴的時候就會連動, 這就是感動的時刻, 也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