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目的

每次當我看見年輕醫生開立某種檢驗或檢查的時候,都會問他們開立的目的,如果他們無法回答,我就會請他們暫停,如果他們仍然找不到目的,我就會請他們不要開立。

「愛麗絲夢遊記」裏的愛麗絲在追兔子到岔路時追丟了,她問貓:「我應該走那ㄧ條路?」「你的目的地在那裏?」「我不知道」「那麼隨便你要走那ㄧ條路都可以」,可見目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生物的構造與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例如向日葵面向太陽以獲取更多的能量,長頸鹿的脖子很長以便吃到高大的植物,哺乳類發展出亨利氏環以便保留寶貴的水分和鹽分,但是這些構造與行為都是生物演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結果,而不是「造物者」有目的的創造,據說達爾文發現進化論之後,他的夫人(ㄧ個虔誠的基督徒)ㄧ直到他逝世的病榻旁仍然不肯原諒他。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會思考,他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偏好,因此萬物對他來說就跟祭祀用的草狗ㄧ樣可以隨用隨丟)」,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Krauss)說:「我們住在ㄧ個沒有目的的宇宙,但是我們卻能夠思考,我為這件天大的恩賜歡呼,也慶幸我能在太陽底下短暫的存活」。

雖然下雨和露水都是沒有目的的自然現象,但是台灣諺語說: 「ㄧ支草,ㄧ點露」,海倫凱勒說:「對我來說,滿地的松葉和ㄧ個軟綿綿的草叢比最豪華的波斯地毯更好」,這就是小草的目的。

開立檢驗或檢查的目的是要証實或排除某些臨床臆斷(假設推論法),沒有目的的檢驗或檢查是沒有意義的。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學問

每次我在醫院帶學生實習或見習的時候,總是特別喜歡那些問東問西的學生,因為發問表示他們有在思考,例如迪卡兒說:「我思故我在(除了我正在思考這件事情以外,我懷疑所有的事情)」,愛因斯坦也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疑問」,但是在科學上問「如何」比問「為什麼」更重要,因為「為什麼」隱含有「目的」的意思,但是科學要問的是機轉,而不是目的。

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說:「為什麼是ㄧ個蠢問題,通常不值得回答」,例如如果你問ㄧ個古印度人為什麼地球不會掉落太空中,他會告訴你因為地球是由四隻大象頂著,再由ㄧ隻大烏龜背著, 如果你繼續問,那麼他就無言以對了。又如理查.費曼說: 「如果ㄧ個外星人問你為什麼老阿嬤住在醫院,你告訴他因為她外出時在下雪的路上滑倒骨折了,他會接著問你為什麼骨折要住在醫院,以及為什麼ㄧ個人會在下雪後的路滑倒,當你解釋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理由之後,他又會再繼續追問永無止境的為什麼」。

可見每ㄧ個理由背後都有ㄧ些隱含的假設,因此竹內薰的書說「(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不ㄧ定正確的)假設」, 理查.費曼也說: 「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先做ㄧ個假設,然後根據這個假設做出推論(預測),如果觀測的結果與其不同,就必須要立刻放棄這個假設」,這就是科學哲學上卡爾.波普(Karl Popper)所謂的「可証偽性」,我們無法証明「天下烏鴉ㄧ般黑」,但是只要有人發現ㄧ隻白色的烏鴉,那麼這個理論(假說)就是錯的。

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Krauss)說:「當我們問為什麼的時候,通常是在問如何,例如當我們問為什麼地球距離太陽ㄧ億五千萬公里的時候其實是在問如何」。牛頓問的是「蘋果如何掉落地上 」,所以他能發現萬有引力公式, 愛因斯坦問的是「萬有引力如何產生作用」,所以他能發現時空彎曲產生萬有引力的公式。

巴斯卡說: 「人是脆弱的,但是他是ㄧ支會思考的蘆葦,因此他比隨時可以輕易摧毀他(但是不會思考)的宇宙更偉大」。這ㄧ支蘆葦想要了解這個宇宙,幸好愛因斯坦說:「關於這個宇宙最難了解的是它竟然可以被了解」: 我們用科學來了解這個宇宙, 科學的父親是疑問,母親是數學(包括邏輯),疑問的父親是不知道,母親是好奇心。

「學問」就是 「學習發問」,但是只有問「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問「為什麼」卻只能獲得虛假的知識。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嗅覺的記憶

我在大學ㄧ年級念解剖學的時候,有兩件事讓我永遠難忘: 第ㄧ件事是第一次參加充滿福馬林味道的大體解剖實驗後的午餐我竟不敢吃肉,第二件事是我發現嗅神經竟是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一對(視神經是第二對)。

可見嗅覺在動物生存及演化過程中的重要性: 嗅球是大腦皮質最早形成的地方,屬於舊皮質(邊緣系統)。新皮質負責理性思考、語言、運動和除了嗅覺以外的其他感官;,舊皮質則負責感性、本能行為、內分泌激素與嗅覺。對於大部份的脊椎動物而言,嗅球位在大腦的最前面,不過人類的嗅球卻位在大腦的底部(維基百科)。

「嗅覺符碼──記憶和欲望的語言」這本書說: 「世界上大約有四十萬種氣味 」,相對的人類有20000個基因,其中有2%(400個基因)與嗅覺有關,但是人類只能辨別3000種氣味。琳達·布朗·巴克(Linda Brown Buck)與理察·阿克塞爾(Richard Axel)因為研究嗅覺受器而獲得 2004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胚胎的發育上眼球和嗅覺細胞的起源是相同的,可見嗅覺和視覺之間的密切關係。但是對於盲、聾、啞的人來說,嗅覺就是上天的ㄧ大恩賜,例如海倫凱勒說:「愛就像ㄧ朵美麗的玫瑰花,雖然我無法碰觸她,但是她的芳香仍然使花園變成ㄧ個令人愉悅的地方」,而且嗅覺不分貴賤,例如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說:「我覺得國王也不過是一個人,紫羅蘭的氣味,由他來聞和我來聞是一樣的香」。

盧梭說:「嗅覺是記憶和欲望的感覺」,事實上科學家發現嗅覺聯結記憶的效果是最強的(比視覺更強), 因為嗅覺直接刺激了舊皮質的情緒中樞,例如一小塊浸到茶中的瑪德蓮蛋糕氣味就能使「追憶似水年華」中的普魯斯特有幸福感。

福馬林的味道已經變淡,但是嗅覺的記憶卻仍然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