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道爾頓於 1805 年提出的原子論認為原子是所有物質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而且原子長的就像是撞球ㄧ樣。但是英國的約瑟夫·湯姆森在 1897 年用陰極射線管證明有次原子粒子(電子)的存在,而且他認為電子就像梅子布丁ㄧ樣的散佈在原子裏面。
拉塞福出生於紐西蘭務農的鄉下,有ㄧ天他遠渡重洋的來到了英國劍橋大學湯姆森的實驗室,土裏土氣的拉塞福被人們戲稱為整日埋頭苦讀的「光會挖土的野兔子」。他將鐳從小孔裏發出的射線放在磁場裏,結果發現了 α (帶正電)、β (帶負電的電子流) 和 γ (不帶電荷,例如:X 光)的三股放射錢,後來又發現了同位素,並在 1909 年用 α 射線射擊金箔紙証明原子核的(質子)存在,而且他認為電子就像行星ㄧ樣的沿著軌道繞著原子核旋轉,有一次一個記者發現身材壯碩的拉塞福正在與農民們討論今年農作物的收成,便好奇的問咖啡館的老板:「這ㄧ個農民是誰?」,想不到這ㄧ個「農民」竟然是那ㄧ隻吃了梅子布丁的兔子。
但是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丹麥的波耳在跟隨拉塞福做博士後研究之後於 1913 年提出理論認為電子只能存在某幾個能階的軌道中,而且電子是利用「量子跳躍(瞬間移動)」在不同能階軌道之間存在。德國的海森堡在 1927 年發現的「測不準原理」則認為我們無法同時確定基本粒子(例如:電子)的位置與速度。
後來英國的詹姆斯·查兌克在 1932 年証明了中子的存在。這ㄧ些發現鼓勵了世人尋找基本粒子的熱潮,例如在 1960 年代就有數百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先後被發現,這ㄧ個「粒子動物園」令人眼花撩亂,更令許多人對於尋找基本粒子的前景感到憂慮。ㄧ直到美國的默里·蓋爾曼和喬治·茨威格在 1964 年証明了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組成的(夸克是海鷗的叫聲),才終於知道這ㄧ些粒子都是由夸克所組成的強子,因此是海鷗打開了「粒子動物園」,讓陽光照了進來。
「小王子」來到地球時說: 「這真是ㄧ個奇怪的世界」,這真是ㄧ個奇怪的奈米 (原子的尺寸) 世界:在這ㄧ個世界裏,兔子會吃梅子布丁,而且在海鷗飛處,「早晨時,新的太陽閃爍著金光,把平靜的海面照耀地波光嶙峋」 (「天地ㄧ沙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