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而且苦就是樂,樂就是苦,佛教認為做人要慈悲: 慈就是與眾生同樂,悲就是為眾生拔苦。慈等於茲心(此心),悲等於非心,因此慈悲意即「此心非心」: 慈悲但不存希冀回報之心。
可見人世是浮沈、苦、無常和虛幻的,日本人稱此現象為「浮世」,但是浮世繪卻是日本江戶時代庶民愉快生活的寫照,許多歐洲的畫家如馬奈、竇加、莫內、梵谷和雕刻家羅丹等都曾受到浮世繪巨大的影響。詩僧淺井了意說浮世就是:「活在當下,看著月亮、櫻花和楓葉,愛酒、女人和詩,帶著微笑勇敢的面對貧窮,像葫蘆一樣的隨波逐流」,這就是日本人的生活態度。
人生無常,因此我們很想要把握現在,但是這就像溺水的人想要抓住浮草保命ㄧ樣的不可能,例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為時間隨時都在流轉,當我們說「現在」的時候其實已經是過去了,因此我們無法抓住時間,但是我們卻能珍惜現在(present)這個禮物。
每ㄧ個人都喜歡快樂而不喜歡痛苦,但是苦與樂卻是ㄧ體的兩面,只能用愛去體會,例如「流浪者之歌」的作者赫曼.赫塞說:「愛不是讓人快樂,而是讓人更能忍受痛苦」。
快樂是短暫的(李叔同「憶兒時」:「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痛苦也是短暫的,例如在電影「生命中美好的缺陷(The fault in our stars)」)中帶著呼吸器的 Hazel 與得癌症的 Gus,Hazel 害怕被記憶(因為她害怕傷害她所愛的人), Gus 卻害怕被遺忘(因為他害怕不能留下他曾經存在這個世界的証據),但是他們年輕的死亡同樣都帶給摯愛的家人們永恆的記憶。「你無法選擇自己是否會受傷,但是你可以選擇誰能傷害自己,我喜歡我自己的選擇」 (「生命中美好的缺陷 」): 想不到愛也會受傷,想不到愛也會留下疤痕。
雖然有時候「事如春夢了無痕」(蘇軾),但是「人們留下的痕跡往往是疤痕」(「生命中美好的缺陷 」)。